最新推文:
元宵大礼包,您一定要收下(最新的700篇推文索引,值得收藏)
好消息,,芭堤雅职业卫生论坛北京站3月17-18日进行,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这个东东比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标准化更好,建议推广(ISO 45001:2018)
实验室又有事情做啦!刚刚颁布!CNAS-CL01:20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17025:2017)
这个标准真详细!如何验证?标准曲线点数多少?空白样品数几个?等等,都有回答(关于化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下周周末(17-18日)芭堤雅职业卫生论坛北京站尚有少量空位,热忱欢迎大家报名参加!报名邮箱49014156@QQ.COM,索取正式通知与报名表格。或直接向13823185209电话或微信号报名。
人大政协两会正在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与 政委委员、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都认为:尘肺病诊断不再需要专门的诊断资质,普通医院的医生都可诊断,避免诊断过程繁琐与诊断壁垒,让病人及时得到赔偿与治
疗。
我也认为应该这样。从科学上说,职业病诊断需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阳性检测结果的报告。可目前尴尬的是,用人单位不愿意提供这些材料,检测报告的代表性不太理想。这是一对矛盾,加上诊断医师对这两者的认知水平欠缺,诊断难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下面是最近媒体上的三篇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建议放开尘肺病诊断,消除"垄断局面""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2018-03-04 13:22?来源:澎湃新闻
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即,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处获悉,今年将建议消除尘肺病的诊断和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垄断局面"。[陈静瑜成功为张海涛换了肺]
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9972例,其中尘肺病26873例,占89.66%,也即在所有职业病中,尘肺病约占九成之多。2014年7月,尘肺病人救助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布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称,,全国600万尘肺病人,,通过司法维权,,最终拿到赔偿的只有18.75%。
[详细数据见:NEW-最新职业病发病趋势分析]
据陈静瑜介绍,根据目前有关规定,,只有专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一般是各地疾控中心),,才可以对尘肺病进行诊断。
""但其实,尘肺病的诊断并不复杂,在普通医院的呼吸科就可以进行",,陈静瑜表示,建议将尘肺病的诊断和职业病的鉴定进行分离,消除尘肺病诊断和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的‘垄断局面',让尘肺病人得到及时诊断有效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尘肺病人因开具尘肺病诊断证明程序难,无法顺利获得赔偿的案例屡有发生。
2017年法制晚报报道,河北采煤工人牛凤祥,因在煤矿关停时没能接受体检,以至于尘肺病"潜伏"两年。当得知患病后,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等职业病诊断所需的材料,他又与安监局等打了两年多官司,才终于认定了工伤。
为维护尘肺病人患者健康权益等,2017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以提高尘肺病诊疗水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担任主任委员。
[王辰,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近日,在由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北京大爱清尘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工问题研讨会"上,王辰表示,对于当前尘肺病防治面临的问题,防、诊、治层面都是很清楚,但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辰对放开尘肺病临床诊断的提案十分认同,表示现在整个医学界也是趋向于这样一观点。
王辰介绍,,过去的职业病体系演变成新的体系,,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尘肺病在中国产生于比较特殊的历史阶段,发达国家尘肺少,不成气侯,发展中国家尘肺不少,但是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没有条件进行充分的诊治和科学研究。
"我国恰恰是既有尘肺,又有社会资源力量来进行预防、诊断、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和研究,当前正是着力于真正地正视和动用社会资源解决尘肺的阶段。"王辰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王辰:尘肺病农民是最值得关心的群体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赵三军)
""尘肺病农民是社会上最弱势、最值得关心的一个群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主任王辰,在3月1日举行的由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北京大爱清尘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工问题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王辰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谁家条件很好,舍得让家里人到高粉尘的作业现场工作。他认为,,尘肺病是一个极大的健康问题,是以纤维化为特点,临床上有很多症状,最难受的不是搔痒、疼痛,而是在意志力面前都难以抗拒的憋气,憋气是和濒死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前这个群体往往还是一些年轻人,年轻的时候接触粉尘,基本上都是青中年发病,所以尘肺病尤其到了后期最痛苦。
王辰委员:尘肺病农民是最值得关心的群体
当前整个社会都在强调脱贫,因病致贫是重要原因,,王辰认为尘肺病人是最需要社会帮助和扶助的人群,最需要扶贫的贫困人群就是尘肺患者。对于当前尘肺病防治面临的问题,王辰认为防、诊、治层面都是很清楚,但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辰对放开尘肺病临床诊断的提案十分认同,表示现在整个医学界也是趋向于这样一观点。过去的职业病体系演变成新的体系,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尘肺病在中国产生于比较特殊的历史阶段,发达国家尘肺少,不成气侯,发展中国家尘肺不少,但是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没有条件进行充分的诊治和科学研究,而中国恰恰是既有尘肺,又有社会资源力量来进行预防、诊断、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和研究,当前正是着力于真正地正视和动用社会资源解决尘肺的阶段。
在社会支持上,王辰认为公益慈善是支持系统之一,根本上还是要从体系上解决,因而他认为现代社会对尘肺的关注方式和机制上、体系上应该有所考虑,尤其是保险体系的设置,国家有限的资金也可以参与进来,只要属于涉尘环境,就应该给职工上保险。
为尘肺病鼓与呼这些年
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孟伟,,2018-03-07 13:16
这些年,,王克勤习惯了为尘肺病农民工鼓与呼,昔日着名调查记者的印记已淡去,如今人们更多地知道,,他是"大爱清尘基金会"的发起人和理事长。
2018年两会召开前夕,九三学社医药卫生委员会、大爱清尘基金等联合在京举办了""第七届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工问题研讨会"。这是各界集中为尘肺病农民工发声的第7个年头。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在会上透露,他今年建议放开尘肺病诊断,打破尘肺病诊疗的"垄断"局面,以让尘肺病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他们有些已被尘肺病带走了生命,有些还在艰难呼吸着
王克勤第一次见到王建学,是2011年,在成都华西四医院的职业病科,他至今记得这个帅气的小伙子脸上挂着笑容,与他的眼神里透着空洞和绝望全然不搭配。
16岁就辍学的王建学早年从桂林到云南做打磨石英砂的工作,长时间高粉尘密度的工作环境使他感到身体不适,回到老家乡镇医院诊断他是肺结核,由于疹治上的偏差,他的多项器官功能已经遭到破坏,被送到华西四院的时候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只能靠制氧机维持呼吸。
半年过后,王克勤收到了他去世的消息,他的生命停止在了23岁。""他是我知道最早年龄最小的死于尘肺病的孩子。"这是所有受救助者中,令王克勤印象最深刻的。
最早接触尘肺病,始于王克勤记者生涯的一次采访。那是一个关于煤矿产权纠纷的选题,负责挖煤的副矿长老黄常常在王克勤面前咳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是他长期挖煤接触大量煤矿粉尘落下的病,即尘肺病。几年之后,王克勤听到了老黄的死讯:""呼吸不过来,是被活活憋死的。"这次的经历对王克勤触动很大,他开始关注尘肺病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此后,王克勤发表过尘肺病村的调查稿件,在微博上连续为尘肺病农民工鼓与呼,2011年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大爱清尘——寻找救助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该项目后来成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一个子项目。
""这几年我见到过太多的尘肺病农民工,这是赵文海,甘肃古浪的乡亲;这是四川广元的陈久红,没有办法像我们正常人一样躺着睡觉,家里人从房顶吊两根绳子上面放一个木板,他只能在木板上趴着入眠;这是辽宁的张全友,他说这样跪着会多舒服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跪着会舒服一点;这是陕西旬阳县的何全贵骨瘦如柴,这是山西晋中的王建军,同样的皮包骨了……"王克勤细细回忆那些为尘肺之苦折磨的病人,他们有些已经被尘肺病带走了生命,有些还在艰难地呼吸着。
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在看了王克勤的一篇微博后深受触动,30多年的胸外科经验让他对尘肺病之痛苦尤为了解,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此做点事情。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开始向大会递交关于尘肺病医疗救助的议案。
演员袁立是在偶然得知着名的"开胸验肺"事件后开始关注到尘肺病人群体的,此后她数次随同"大爱清尘"等公益组织探访尘肺病农民工,为其捐款捐物,在多个场合呼吁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是大多数尘肺病工友的命运
关注尘肺病的人都清楚一个严酷的事实:在所有职业病中,尘肺病约占90%,在尘肺病患者中,农民工约占90%。
国家卫计委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共报告职业病31789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新增病例27992例,占比达88%,较2015年增加1911例,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开胸验肺"第一人张海超坦言,患上尘肺病,不仅意味家里少了经济支撑,巨额的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费用更意味着一个家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一次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多则十几万元少则几千元,随着病情的加重,花的钱只会越来越多,公益机构的调研显示,对于本来就收入不高的农民工家庭而言,尘肺病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费用是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5)中披露,,超过60%的尘肺病农民工在医生建议下仍拒绝住院,最主要的原因是"住不起"。
报告称:"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是大多数尘肺病工友的命运。""
他们中有人为了给家庭留下一些积蓄,继续从事高粉尘职业,"我没有选择,我只有做到死为止",,有将近5%的人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经济负担之外,身体上的痛苦也是巨大的,例如,尘肺病三期患者,实际上可以使用的肺组织已经非常有限了,基本上需要靠制氧机来维持呼吸。
"大爱清尘"公益机构在帮助困难的尘肺病家庭时,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妻子每天都在田地里干农活,丈夫则在田边上站着或坐着,每天两人一起到田里去,再一起回家。
"看到这种现象,九成以上都是尘肺病患者的家庭生活,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觉得妻子单独负担起一个家庭非常不容易,他们会尽量陪在妻子身边。"王克勤说,这已经是尘肺病农民患者中最温馨的家庭场景了。
让他们工作完把健康带回家
对于尘肺病的诊断之难,如今已为人熟知的"开胸验肺"第一人张海超有切身之痛。
这位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2007年起开始咳嗽、感冒久治未愈,随即被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肺结核。
由于此前已有相似症状工友死于尘肺病,张海超清楚自己患的也是尘肺病,于是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胸验肺",试图通过"开胸验肺"活检证明自己是得病而非肺结核。
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你得的就是尘肺。
他给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打电话,告诉对方误诊了,那头却冷冷地对他说,,给他开刀的医院并没有做职业病诊断的资质。
此事引发媒体关注后,2009年张海超拿到了原公司共计60多万元的赔偿。
三年多以前,陈静瑜给张海超做了换肺手术,他的身体慢慢恢复。
当天的研讨会上,大夫和患者不期而遇,陈静瑜招呼着张海超,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和家庭近况。
事实上,张海超这些年也已投身于与他当年有同样遭遇的尘肺病的农民工群体帮扶、救助和维权行动,至今已帮助2000多人。
张海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尘肺病发病时间具有隐匿性,很多工人离职后的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现患有尘肺病,由于离岗时间长难以搜集劳动关系证据以及粉尘接触证明等原因造成职业尘肺病诊断困难,导致维权周期比较长,成功率比较低。
黄福华是他这些年来帮助、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位患者,2011年发现胸痛后,到医院做了3次胸片检查,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其中有两次是"尘肺可能",一次是"疑似可能",3次结果均未给出职业病的诊断结果,使得他无法获得用工企业的工伤赔偿。
2011年,黄福华的女儿联系了张海超,张海超决定帮助他,第一次看到黄福华的职业病诊断的结果显示""尘肺病改变无可靠性粉尘接触史",,因为职业病诊断医院没有给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导致维权的路非常曲折。
"随后3年,我和专注职业病维权律师先后10次往返于金华,与用工企业和职业病诊断医院协调,后来他终于获得职业病工伤待遇,企业赔偿二十多万元并且每个月发伤残津贴使得他的医疗和用药有一个基本保障。""
根据现行相关规定,,只有专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才可以对尘肺病进行诊断。
在谈到专业性诊疗对尘肺病的作用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辰解释,在专业性的诊疗过程中,面临一个政策性的壁垒,就是现在尘肺必须是要由专业性的诊断机构作出诊断。这本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了能够真正严格地把控尘肺病的诊断,因为一旦诊断为尘肺病之后,将面临企业责任、社会的救助等各种问题。
不过,实践中这样的"垄断"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而事实上,在技术层面上海尘肺病的诊断并不复杂,普通医院的呼吸科就可以做,陈静瑜显然也注意到了现实中不断出现的这种尴尬与艰难,因此他今年上会建议,将尘肺病的诊断和职业病的鉴定分离,让尘肺病人得到及时诊断、有效免费赢10元微信红包提现,,不要再出现当年张海超要"开胸验肺"的"笑话""。
王辰对放开尘肺病临床诊断的建议表示认同,并称现在整个医学界也是趋向于这一观点。
除此之外,王辰呼吁设立"尘肺专项保险"。他说:"我想保险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代社会对尘肺的关注方式和机制上、体系上应该有所考虑,尤其是保险体系的设置,国家有限的资金也可以参与进来,建议要求只要有涉尘环境就应该给职工上保险。""
"希望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对职业尘肺病患者以及正在从事高密度粉尘接触职业的农民工提高关注,为正在从事高密度粉尘接触职业的农民工建立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预防措施,让他们工作完把健康带回家。"这是张海超最后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他对未来的期待。